現代常見的文明病—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認知及處理
文/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家醫科醫師 譚健民醫師
基本上,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證據指出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的原因,而在過去的臨床經歷中,有些臨床醫師認為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導源於病毒感染(尤其是EB病毒感染)、免疫系統障礙、內分泌失調、姿態性低血壓、營養缺乏或失調(尤其是B族維他命缺乏)、必需脂肪酸缺乏、血中色氨酸改變,但卻無法以上述任何原因來說明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衍生;總之,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是多因性的疾病。
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,臨床上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的診斷必須符合以下的主要標準以及四項次要標準;其中主要標準是指新近發生而無法用其他疾病或已知原因解釋的「慢性疲勞」症狀,持續達六個月以上者、疲勞並非是因過度工作勞累而衍生,也不會因休息而得以改善者。再者,次要標準則包括短暫記憶力喪失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喉嚨疼痛、嚴重胸痛(甚至會被懷疑為心肌缺血)、頸部或是腋下淋巴結壓痛、肌肉疼痛、非發炎性關節疼痛、體重增加或減輕、多關節疼痛、頭痛、盜汗、神經性厭食、脈搏加快、睡眠障礙、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以及活動後疲倦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者。
由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絕大部份採取症狀治療,即以緩解病患相關症狀為主,以恢復病患發病前的活動功能為目標,而在長期追蹤檢查治療中,由於其復原速度較為緩慢,因此常常導致病患更加疲倦甚至對於醫療產生挫折感。因此,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長期治療中,良好充分的醫病溝通以及信賴是很重要。
此外,適當持之以恆的運動如游泳、體操、瑜珈、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選擇,亦可以輔佐以按摩、針灸、或溫泉浴及腹式呼吸等自我放鬆的活動,但主要以不增加病患現有的疲勞為原則。
基本上,病患及家屬亦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,凡事量力而為全力以赴,才不會使疲勞症狀惡化;而家屬對於病患疾病的認知及精神上的慰藉,給與病患同理心的支持及心靈上的安頓,更可減輕疾病對於家庭生活的影響及衝擊。
藥物治療方面則包括有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、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甚至抗過敏藥物(但千萬不要因藥物的副作用而加重疲勞的症狀)、B族維他命(尤其是維他命B6)、必需脂肪酸以及戒菸減肥也是很重要的。
|
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
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 www.tam.idv.tw
留言列表